王興瑞家住一樓,乾淨明亮的客廳被改造成了一間小賣部,綠油油的盆栽在卧室朝南的窗台上沐浴着陽光。 “要是沒搬到安置小區裏,我的生活還不知道會怎麼樣。”王興瑞今年45歲,2019年從“山溝溝”裏搬入了新家——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鐘鼓樓安置小區,過上了城裏人的日子。  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鐘鼓樓安置小區,王興瑞(右)在家裏和朋友繡鞋墊。(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) 王興瑞之前家住陳莊村,那是會寧縣最偏遠的山村之一,交通不便,飲水困難,燒炕的土坯房總是被煙燻得很黑,她也因為一場大病而無法從事體力勞動。 王興瑞知道,按自家的條件,要是繼續在鄉村以種地為生,那她和兩個孩子就難以擺脱貧困。 幸好易地扶貧搬遷幫她“挪了窩”。經過一年的適應之後,2020年11月,王興瑞靠着以前在超市打工的經驗,開了這間小賣部。兒女務工,她的小賣部平均一天銷售額也有500多元。 “家裏啥都好,房子裏一點土都不沾,就是怕算糊塗賬。”王興瑞家與貧困漸行漸遠,自己也實現了“家中就業”,如今,她一有空閒,便會在小區裏和街坊鄰居跳跳廣場舞,享受生活。 易地扶貧搬遷為羣眾帶來了新希望,而教育環境的改善,則是打破貧困代際傳播的關鍵。 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六幼兒園多功能活動區。(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) 31歲的魏豔玲與王興瑞同住一個小區,她的兩個孩子都在小區對面的會寧縣第六幼兒園就讀。 “每次回家都發現小孩更懂事,更有禮貌了。”由於工作需要,魏豔玲一個月回家一次,每次回家,孩子的成長都會給她不一樣的驚喜。 除去教授基本知識,幼兒園還設立了科學發現室、手工製作坊等特色教室,多方面培養孩子興趣,告別了魏豔玲小時候那種“拿着樹枝玩泥巴”的兒童生活。 魏豔玲還記得,2019年搬遷之前,去最近的幼兒園都要40分鐘以上的路程。每次孩子有個頭疼腦熱,家人得揹着孩子走那陡峭的山路找大夫看病,既不方便也不安全。 如今,從魏豔玲家到幼兒園的直線距離不足200米,她告訴記者,家裏的老人每天送孩子上學之後,也能在小區裏下下棋、遛遛彎。 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鐘鼓樓安置小區一景。(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) 會寧縣第六幼兒園園長高亞瓊表示,幼兒園的這個校區目前有490名幼兒,31名教職員工,不僅方便了原有居民,還主要為搬遷羣眾配套了優質的教學資源,確保搬遷來的孩子和城裏的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。 目前,該小區1267户建檔立卡户已全部搬遷入住,開始樓宇間的新生活。(新華社蘭州1月15日電 新華社記者崔翰超、馬希平) |